WEI HAI MASS ART CENTER
中文域名:威海市群眾藝術館.公益.CN
突出“融合”主題 百姓身邊的實踐站接地氣有活力
堅持就近就便原則,激活、整合、下沉、共享現有資源,建設群眾身邊的實踐所、站。一是貫通現有陣地。統籌黨建、宣傳、綜治等陣地,對黨員活動室、農家書屋、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等資源進行整合,一體使用,協同運作,因地制宜建設幸福餐桌、百姓講堂等功能室,打造“黨群服務+文明實踐”綜合體。二是激活沉睡陣地。對閑置校舍、村委空房等進行調查摸底,整合黨建、文明實踐、民政、文化等部門資金,進行資源融合再造,建設高標準的文明實踐站。三是打造特色基地。依托優質資源,創新實踐載體,著力打造四類實踐基地:以天沐溫泉、顧家村民宿、千八港網紅打卡地為代表,建設文明旅游實踐基地,打造全域旅游新高地;以西洋參文化館、顧家村鄉情記憶館為典型,建設紅色教育實踐基地,打造愛國主義教育新地標;以水井村從氏宗祠、湯村店子張氏宗祠、東湯村粉條博物館、下埠前走馬燈展廳為龍頭,建設文化傳承實踐基地,打造張家產鎮文化新名片;以山陰溝村誠信榜、石羊口村志愿服務為示范,建設鄉風文明實踐基地,打造基層社會治理新版塊。
各實踐站依托實踐基地,開展以愛國主義教育、鄉風文明等內容為主題的各類文明實踐活動,以品牌活動促進各站活動開展,以“頭雁”帶動全鎮各實踐站齊頭并進,共同打造群眾身邊的幸福驛站,有效提升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使新思想、新文化、新民風深入人心。
突出“志愿”主體 “志愿+信用”治理服務暖人心聚民心
聚焦精準化、常態化、便利化、品牌化,以真情暖人心、以服務聚民意,著力開展“志愿+信用”,與加強鄉村治理有機融合,走出一條群眾共建共治共享的文明實踐路徑。
將農村群眾參與理論宣講、清潔家園、扶老助殘等文明實踐活動與個人信用掛鉤,根據參與志愿服務的次數、時長等賦予個人信用加分,構建志愿帶動、信用支撐、共建共享的文明實踐路徑。發動各村推行“誠信積分冊”制度,參加志愿活動等可根據時長等予以“誠信”賦分。
通過“志愿+信用”,群眾普遍有了“主人翁”意識。環衛保潔、護林防火等工作,越來越多的群眾自發參與到村級自治當中來,民心民力實現了“握指成拳”。現在村村都有志愿隊、戶戶都有志愿者,黨委政府、村居組織、廣大群眾形成干群互信“萬心變一心、齊心奔小康”的良好氛圍。
突出“全民”主旨 線上線下更活躍更有效
圍繞新時代文明實踐這一主線,張家產鎮整合IP廣播、移動音響、有線電視、手機、文旅云“五個終端”,探索打造了一體策劃、多元發布的鎮級“融媒體”中心,實現了黨的聲音市、區、鎮、村、戶“五級聯動”,打通了宣傳群眾、引導群眾、組織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群眾在哪里,新時代文明實踐就要延伸到哪里。
與此同時,為解決老黨員、農村黨員群眾的學習難題,張家產鎮在中宣部統一建設的“學習強國”PC端和手機App的基礎上,進行了有線電視機頂盒無縫對接“學習強國”平臺的探索,建設“學習強國”電視端,打造了手機、電視一體推進、同步傳播的全媒體融合學習平臺,打通了老黨員、農村黨員群眾學習的“最后一公里”,也實現了黨員教育家庭化、即時化、專屬化。同時增設精致張家產板塊,隨時播送鎮村兩級文明實踐活動,發布各類民生惠農信息,真正把老百姓的需求送到熱炕頭。
在加強線上文明實踐的同時,張家產鎮還積極推動線下活動開展,不斷放大文明效應。堅持因地制宜、按需施策,圍繞“五大任務”,持續開展系列文明實踐行動。整合儒學講堂、農家書屋等資源,開設理論宣講站、大槐樹下“微講堂”等,通過講理論、傳政策、授技能等形式,向群眾宣傳惠農政策、農業知識等內容。組建“老支書”“半邊天”等一批特色鮮明的志愿服務隊伍,通過上門走訪、愛心幫扶等方式,幫助群眾解決各類問題。各實踐站集中開展“精致農家 美麗庭院”“文登好人”候選人推薦等各類評選推薦活動,在全鎮上下營造崇德向善的社會風尚。依托文化廣場、鄉村戲臺等實踐點,廣泛開展廣場舞“天天跳”,文藝匯演“村村演”,八段錦“常常練”等群眾性文化活動,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夠享受到高質量的文化服務。
營造溫馨氛圍、打造文化盛宴、聚焦群眾所思所盼……張家產鎮將繼續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為依托,使之逐漸成為人們學習理論政策的學校、豐富文化生活的舞臺、倡導移風易俗的平臺,推動文明新風吹進百姓心田,不斷為百姓帶來新氣象新成效,開啟新生活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