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 HAI MASS ART CENTER
中文域名:威海市群眾藝術館.公益.CN
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子月的結束以及丑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歷每年1月5-7日之間,太陽位于黃經285。按古代以北斗星判斷節氣的方法,斗指戊為小寒。古人認為冷氣積久為寒,寒冷程度未至極點,故稱小寒,它是夏歷的十二月節。
氣候特征
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小寒與冬季“數九”中的三九相交,因此進入小寒也意味著進入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中國古代從小寒起每隔5天分出三候:“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雊”,古人認為候鳥中大雁是順陰陽而遷移,此時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此時北方到處可見到喜鵲,并且感覺到陽氣而開始筑巢;第三候“雉鴝”的“鴝”為鳴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時會感陽氣的生長而鳴叫。這些物候提醒人們小寒的到來,開始本節氣內的生產農事與生活等。
習俗活動
小寒天氣酷寒,南北地域跨度大,形成不同的生產農事、生活習俗。農事上,北方大部分地區地里已沒活,都要進行歇冬,主要任務是在家做好菜窖、畜舍保暖、造肥積肥等工作。過去,牛馬等牲畜就是一家的主要勞力,需特別養護。小寒天氣最冷,更要注意牲畜的保暖。民間多在牛棚馬廄燒火取暖。小牲畜御寒更加謹慎——單獨鋪上草墊,掛起草簾擋風。講究的人家會用溫水飲牲畜,盡量減少牲畜的體能消耗,預防疾病,并且在飲水中加入少許鹽,補充冷天牲畜體內鹽分的流失,增強牲畜的免疫力。平日我們到見牲畜舔墻根、喝臟水的現象,就是牲畜缺鹽,以舔舐墻根泥土中鹽堿、或從臟水中攝取鹽分的表現。南方地區小寒節氣需要做好油菜清溝、小麥追肥等工作,倘若遇到強冷空氣,則在地里灑草木灰、作物秸稈或蓋糞等幫助作物度過最冷時節。
根據多年農事經驗,人們往往會以小寒的冷暖情況推測來年的氣候變化,以便早早做好農事計劃,如“小寒若是云霧天,來春定是干旱年”、“小寒天氣熱,大寒冷莫說”、“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暖,立春雪”、“小寒寒,驚蟄暖”等俗語。
傳統飲食
在絕大部分地區,小寒并無特殊飲食,個別地區雖有專屬小寒的飲食,但隨著時代變遷,現已漸漸淡化,如今人們只能從生活中尋找出點點痕跡:
據《津門雜記》記載,天津地區舊時有小寒吃黃芽菜的習俗。黃芽菜使天津特產,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將白菜割去莖葉,只留菜心,離地二寸左右,以糞肥覆蓋,勿透氣,半月后取食,脆嫩無比,彌補冬日蔬菜的匱乏。現代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種蔬肉食,四季都有,不再像過去那樣為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擔憂。
古時,南京人對小寒頗重視,到了小寒,一般會煮菜飯吃。菜飯的內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腳黃青菜與咸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與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鮮可口。其中矮腳黃、香腸、板鴨都是南京的著名特產,可謂是真正的“南京菜飯”,甚至可與臘八粥相媲美。
廣州傳統,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里面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