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 HAI MASS ART CENTER
中文域名:威海市群眾藝術館.公益.CN
膠東沿海傳統制鹽技藝
榮成三面環海,是中國大陸探入海洋最深的部分,千里海疆灘涂為鹽業生產提供了豐富的自然環境和物質基礎。榮成人自古就有制鹽的習俗,榮成制鹽廣泛分布于沿海村鎮,如港西、成山、馬道、俚島、尋山、寧津、人和、虎山等地,都有相當規模的制鹽區域,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海洋資源條件,使這里的居民養成了制鹽的傳統。古時的人并不將天然鹽看作是鹽,而是稱之為鹵。古代人工最早采制的鹽,可能是海鹽。古籍記載,炎帝(一說神農氏)時的宿沙氏開創用海水煮鹽,史稱“宿沙作煮鹽”。 清代以前史書記載,早在漢元封元年即設鹽官。元明兩季,山東增設十九場,各場設鹽課大使,境內7灘28灶,隸屬登寧場鹽課大使管轄。民國時期設石島鹽場公署,隸山東鹽運使署,管理榮成、文登兩縣鹽業分銷。海鹽的平灘曬法,對制作區域有嚴格的要求,榮成靠近大海,便于把海水引進大片灘涂,充足的日光,曬制過程中不添加任何添加劑,純手工生產,自然天成。出產的海鹽當中含有鉀、鐵和銅等礦物質,可以幫助身體更好調節水分,同時讓身體內的酸堿度達到平衡。蘊涵著豐富的天文、海洋、自然科技知識和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