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 HAI MASS ART CENTER
中文域名:威海市群眾藝術館.公益.CN
文登海鹽制作技藝
鹽是“百味之祖”,關乎國計民生。文登產鹽的歷史長達千年,據史料記載,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全國設鹽官三十余處,其中昌陽鹽官就設在文登境內今宋村一帶,由此可見當時文登已屬全國產鹽較多的地方。
文登南部沿海灘涂廣闊,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風力資源豐富,具備曬鹽的優良條件,自古以來盛產海鹽,清代以前均有不少鹽民以煎鹽為業,但由于煎鹽含有雜質,味苦性燥,食之對身體有害,且煎鹽程序繁多,因此價格昂貴。1874年始改煎為曬,主要工藝可分為建(整)灘、納潮、制鹵、結晶和堆坨幾個流程。文登海鹽曬制技藝要點有納潮、制鹵、結晶、堆坨。
納潮:按場內外海潮水咸度、水位,及時納入高濃度海水。納潮部位須掌握連晴天納潮頭,雨后納潮尾,平時納潮中。冬季要冰下納潮。
制鹵:利用蒸發池把海水濃縮成飽和鹵水。
結晶:以飽和鹵、新鹵、清鹵灌池,防止用苦鹵摻兌,根據結晶池中飽和鹵水的Na、Mg比值,實行分段結晶。Na、Mg比值達不到要求時應及時逐段排泄,并從飽和鹵鹵庫抽取鹵水補充至各段結晶池中。
堆坨:過去用耙子撈鹽后,以人力用扁擔、條筐挑上小坨堆存,蓋以草苫,延續很久。1958年改用膠輪小車,70年代用繩索牽引機帶動大耙撈鹽,用運鹽車運上小坨, 1981年采用收鹽機收鹽,用管道輸洗上坨,鹽工勞動負荷大大減輕。近年來,采用小推車推鹽和管道堆坨相結合的的收鹽方式,雖然辛苦,勞動強度大,但產鹽的質量明顯提高。目前,鹽場均為大坨堆鹽,塑苫蓋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