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 HAI MASS ART CENTER
中文域名:威海市群眾藝術館.公益.CN
乳山桿秤制作技藝
桿秤是秤的一種,是利用杠桿原理來稱質量的簡易衡器,由木制的帶有秤星的秤桿、金屬秤錘、提繩等組成。
手工制作桿秤的工藝在中國流傳歷史悠久。傳說有很多,其中兩種廣為流傳。一種說法是魯班發明了木桿秤,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添加“福祿壽”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為16兩,并頒布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另一種說法是范蠡所制,他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但因為有些商家缺斤少兩,便添加“福祿壽”三星,表明,缺一兩少福,缺二兩少祿,缺三兩少壽。直到20世紀50年代,國家才實行度量衡單位改革,把秤制統一改為10兩一斤。
乳山桿秤的制作技藝共分五十多道工序, 其中秤桿的三刀安裝至關重要,安得是否周正直接影響桿秤的靈敏度。乳山桿秤的靈敏度做得恰到好處,既不會給人秤太快的感覺,也不給人秤太慢的感覺。秤太快,說明秤的靈敏度高了,這時秤量物品時容易使秤桿忽高忽低,給人手忙腳亂的感覺;秤太慢,說明秤的靈敏度低了,這時秤量物品時秤桿顯得遲鈍。
制秤業如今不景氣不是因為臺秤、電子秤的興起而面臨消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制秤的原材料成本高,效益低,再加上勞動力打工的工碼價格太貴,而制秤的日收入明顯偏低于外出打工所得。同時,桿秤賣貴了沒人要,賣賤了成本又包不住,導致目前制秤業在乳山民間逐漸瀕臨消亡,眼下除了乳山口鎮蘭家莊村的老藝人還零星做幾支以外,全市其他鎮村的制秤業均已歇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