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 HAI MASS ART CENTER
中文域名:威海市群眾藝術館.公益.CN
? 鳳凰不斷頭,是乳山市大孤山鎮南口村長期流傳的一種傳統打擊器樂合奏樂譜,用于配合乳山大秧歌表演。歷經世代傳承,至今已達150多年之久。鳳凰不斷頭樂譜是由鑼、鼓、小镲、手鑼、鈸五種樂器配合打擊完成,整個樂譜全部以鈸為號令起樂。樂譜廣泛用于配合秧歌舞、秧歌劇、踩高蹺、扇子舞、耍獅子等民間娛樂活動,起渲染氣氛、召集觀眾、表達節日里喜慶歡樂心情的作用。
? 據傳承人王華東(1930—? )回憶,打擊樂鳳凰不斷頭始于1843年前后。當年在昆崳山東麓有一座小山嶺,人稱鳳凰嶺,山下有一個村子叫鳳凰村,文登鋪集有一位老者(姓氏不詳)居住在鳳凰村中,他發明了鳳凰不斷頭秧歌打擊樂。后來南口村第一任傳承人姜允芳(生于1878年、卒年不詳)經過拜師,掌握了鳳凰不斷頭樂譜,并在南口村傳承下來。
? 舊社會民間時興趕山會耍秧歌,鳳凰不斷頭為南口村的秧歌隊贏得世人無數的贊譽。每逢匯演,當南口村的鳳凰不斷頭一上場,其他村的樂手都自動停止擊樂,專心聆聽鳳凰不斷頭的音律節拍。鳳凰不斷頭秧歌鼓點共有10個番,每番的節拍各不相同,其鏗鏘有力、激動人心的奏鳴,令打的人百打不厭,聽的人百聽不煩。所謂一番,就是一小段的意思。完整打完10番,需20分鐘的時間。番有長有短,頭尾最短,第六番最長。番與番之間有停頓,又叫拖,俗稱眉眼。眉眼期間打的鼓點不限,全聽鈸的號令,鈸起點怎么領,其它的樂器就怎么跟。眉眼期間上演各種舞蹈及表演唱。南口村的鳳凰不斷頭自傳世以來,在舊社會配合演過秧歌劇《三輩鬧》《老來難》《后娘打孩子》《兄妹開荒》《難民逃荒》等眾多劇目,新時代演過《百姓的日子比蜜甜》《人到老年不必難》《十大勸》等。
? 抗美援朝至文革結束期間,鳳凰不斷頭曾一度中止。后來在合作化時期,村里又演過幾次,先后中斷期達40多年之久。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指導性綱領之后,老傳承人王華東意識到文化吹來了東風,延續150多年的鳳凰不斷頭不能在他這一輩失傳。經他仔細回憶,將鳳凰不斷頭樂譜一一記了下來,并在村里找來幾位七八十歲的老人一起切磋,終于將鳳凰不斷頭的樂譜恢復原貌。在村黨支部書記的支持下,買來打擊用的所有樂器,組建了村級秧歌隊,鳳凰不斷頭歷經40年的間斷重新在南口村回響。然而,因鳳凰不斷頭曾間斷時間過久,村中根本沒有青年人學習過此種打擊音樂,能夠打擊此樂的僅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后的那一代人,如今都七八十歲了,保護現狀不容樂觀,失傳的機率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