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 HAI MASS ART CENTER
中文域名:威海市群眾藝術館.公益.CN
威海市群眾藝術館“藝術講壇”2019年度公益講座全年共計48場,其中全國知名專家10場、省級知名專家28場、本市專家10場;平均每周一期,每期一個主題,最大限度涵蓋舞蹈、美術、音樂、戲曲、攝影、非遺等藝術門類;惠及現場受眾總計7500人次,最大程度滿足市民群眾和藝術從業者對公益性、專業性學術講座的基本需求,獲得了預期的社會效益。
“藝術講壇”是集藝術普及、理論研討和業務指導為一體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務平臺,作為市群眾藝術館公共文化服務工作轉型升級的重要一環,該項目從設立之初就遵循“平臺化運作、品牌化建設、標準化管理”的思路和方向,始終堅持以滿足群眾需求為主要導向,以升級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為主要目標,在項目策劃、制度設計和服務保障等方面已初步形成較為科學規范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并向著系統性、常態化方向有序發展。
服務內容接地氣。“對誰講、講什么”是“藝術講壇”首要解決的項目定位問題。不同于純粹的學術集會,“藝術講壇”是面向普通群眾而開設的文化服務項目,這就要求在講座內容上要通俗易懂,雅俗共賞。基于此,每期講座的選題都經過前期較為充分的群眾需求調研而設定,知識性與實用性兼容,專業化與大眾化兼具,藝術類與生活類兼顧:《負耒躬耕意自甘——音樂創作淺談》《如何寫好書法》《合唱與指揮培訓大師班》《中國古典舞發展脈絡與身韻組合教學》等藝術講座為相關業余愛好者和從業者所熱衷與偏好;《手機攝影公益大講堂》《安全知識,應急知識普及》《四季養生》《如何讓你的PPT擁有PowerPoint》等與群眾日常生活和工作密切相關的主題講座為普通群眾所喜聞樂見;還有《望月懷遠·琴簫和鳴》《今又重陽·雅樂花香》《走進非遺文化,讓我們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更精彩》等文化講座備受傳統文化研習者和愛好者的支持和追捧……除此之外,還通過多種途徑向群眾征集講座選題,將群眾需求較為集中的選題制作成“菜單”供群眾選擇,逐步建立起“點單式”的服務模式,以實現“群眾想學啥,我們就講啥”的服務目標。
組織實施有保障。“誰來講、怎么講”是“藝術講壇”重點解決的服務供給問題。近年來,通過與域內外高等院校、專業機構、學術團體等各類文藝組織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我館與之結成了優質文化資源共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共建的“文化聯盟”,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容納各領域知名專家和杰出代表的“專家庫”“名人薄”,這為“藝術講壇”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可靠的資源基礎。在今年的講座活動中,我館成功邀請到洪俠、趙小也、潘志濤、仁寶平、史世奇等全國級、省級和市級知名專家40余人來館授課,這些行業翹楚把各自領域中最前沿的藝術理念和藝術技法帶到了威海,與本地藝術從業者達成了專業上的交流碰撞,讓市民群眾足不出戶便擁有更多接觸和了解文藝知識的機會,初步實現了輻射提升威海文藝整體水平的效益目標。基礎設施方面,有設備先進的學術報告廳做強力加持,授課專家得以運用更多現代化手段、更為多樣性的載體為現場觀眾講解演示,從而大幅提高了講座的質量與效益。
服務方式多便利。“廣覆蓋、更便捷”是“藝術講壇”著力解決的服務便民問題。作為群眾性的文化服務項目,“藝術講壇”在組織開展過程中始終遵循公共文化服務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切實保障群眾在信息獲取、資格獲得和權利實現方面的公平性。“開門辦講座”是“藝術講壇”的組織原則,每場講座均向市民免費開放,并通過微信公眾號、館辦網站等途徑及時發布講座預告,公開講座時間、地點、主講人簡介和內容概要等基本信息,市民可通過關注“威海市群眾藝術館”微信公眾號獲知講座安排,進行網上訂票及選座,憑身份證到市群眾藝術館領取門票聽講座;每期講座結束后第一時間推送相關新聞消息,對活動開展情況和講座內容進行總結、回顧與宣傳,并錄制形成現場影像資料作為特色資源庫長存網站,以備更多的群眾可以同步聽講,反復研習。
經過一年的精心籌辦與打磨提升,“藝術講壇”公益講座實現了良好開局,制度體系日益成熟,項目運行漸入佳境,社會效益初步顯現,獲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與好評。與此同時,通過資源與需求的精準對接,“藝術講壇”也成為各地區杰出藝術人才圍攏聚合的“粘合劑”,成為推動我市群眾文化繁榮發展的“增長極”,在重塑公共文化服務內容體系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成績是過往的見證也是未來的基石,接下來,我館將聚全館之力、集全員之智做精做強“藝術講壇”這一全新陣地平臺,充分借鑒各地區在相關工作上所取得的成功經驗和突出成效,在資源整合上不遺余力,在精致服務上持續發力,在提升效能上竭盡全力,一如既往地做好做實群文理論研究與普及傳播,使之與構建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要求相適應,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和升級的精神文化需求。